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

河合隼雄《轉大人的辛苦: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試煉》讀後


以生理面與法律面來看,很多人已是不折不扣的「大人」;但從社會面與心理面來看,卻還沒有長大。這兩者的落差,導致了現代人的痛苦。
河合隼雄(1928-2007),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的榮格學院學習,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的日本人。榮格分析師,是以榮格提出的分析心理學作為理論背景,應用於心理治療的一種取向。而這本書《轉大人的辛苦》,不以理論出發,反而以作者的治療經驗為出發,用淺顯的文字及實際的例子,將榮格理論的觀點近乎不著痕跡的在書中提出來。加上日本文化與臺灣有特定的類似之處,因此讀來可以感到有所共鳴。



「轉大人」可能是青春期男性同儕間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隱晦說法,或是敢抽煙、喝酒、騎機車狂飆快速通過了某個隧道。又好像是刑法18歲、民法20歲的完全行為能力人。或是父母期望的開始能有工作能力、經濟上的能力。20歲的人可以說是小孩嗎?40歲的人可以說是大人嗎?作者嘗試以他獨特的觀點來一一檢視這些令人混淆的「轉大人」,闡述為何轉大人在現代社會會是一件辛苦的事情。他不提出正確答案,而拋出了另外一種榮格理論結合日本社會文化的觀察視角,來讓我們思考。

這確實也是令父母頭痛的問題,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,彷彿進入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,原有的和諧對話也很難進行。在臺灣,常常會用「叛逆」來形容,或是年紀稍長了也會說「我以前好像不怎麼叛逆」。這種說法使得我們覺得青春期少年少女會有的乖張行為,是一種負面的、不好的、應該被矯正回常軌的一種行為或狀態。但這只是一種呈現的方式,不叛逆也不代表順服,那股青春期的能量可能以內隱的方向進行,也造成了一部分的重塑。

作者提出「成年禮」作為轉大人的關鍵,在古代的原住民族,不管世界各地幾乎都有成年禮(initiation)的儀式,字面上來看是開始、開啟。整個儀式可以看做一個「死亡而後重生」的概念,將你帶離過去養育、哺育的母親與家庭,使自己從兒童的階段中完全脫離出來,並透過儀式的聲響、祭典等形式類似經驗了死亡,並與祖靈,或原始之神接觸與學習,最後通過試煉或手術(割禮、拔牙、皮膚上留下烙印等),成為一個「大人」,達到「存在性的根本改變」,在此兒童與大人的分界是非常清楚的。過去部族所認知的世界,就是整個世界的全部,世界已經完成,所以成年禮的用意就是使兒童取得進入世界的許可。

現代社會的特徵便是消滅了具有深刻意義的成年禮儀式,現代社會的變動非常快速,我們已經認知到「世界不斷在進步」,無法再以一套宗教或世界觀就可以解釋世界的全部。也因此,某個時代可以被稱作「大人」的人,在下一個時代可能已經只是個「兒童」,因為他過去所學習與認知到的事物,已經不能完全適用於現在這個時代了。相對這個時代的「兒童」,拉回過去的時代,可能已經具備為一個「大人」的認知了。

人類成長的軌跡仍是不變的,現代的兒童仍然有對於成年禮的需求,我們也只能透過成年禮來成為大人。在現代社會中已轉化為各種不同的行為與樣貌,每個人的成年禮不盡相同,而且可能需要不只一次的成年禮。像有人需要飆車,有人需要進行藝術創作,有人要騎腳踏車環島,有人要跑完三鐵,有人需要投稿文學獎錄取,有人要跟爸媽大吵一架開始冷戰。

成年禮中會非常需要權威的角色,需要扮演給予死亡、並協助重生的角色。而在現代這樣的角色可能不一定是父母了,但意義上的死亡,也就是「弒親」,是最需要被完成的事情;而父母意義上的「弒子」也才能夠幫助孩子度過轉大人的階段。

如果我們能夠重拾過去人類部族普遍發展出來的一個儀式性意義,認知到人類的一生中確實有許多不同的階段需要跨越,跳脫行為表象的各種評斷時,我們就也能夠有一個更寬闊的視角,去看待每一件發生的事情,去探詢其中的意義,並且知道這與曾在地球上存活過的人類有非常緊密而深刻的連結。

這也是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的特色,透過人類學、神話與傳說的考察,去發現普遍存於所有人類之間,共通的要素。再將其中各個不同的要素進行檢視、紀錄、聯想與分析,稱之為原型(archetype)。如女媧、觀世音菩薩、大母神、地母,東西方間的神話、傳說、宗教中也都有類似的樣貌。

書中仍提到許多作者在治療者角度觀察到的日本社會面向,而許多內容都是臺灣人們值得借鏡的部分,包括青少年可能與父母產生的衝突,在性行為方面探索,同儕之間的連結⋯⋯以及所有的面向中,家庭因素可能扮演的動力或阻礙,都有非常獨到的觀點,但不是要提出一個教養的正確答案。

這本書希望推薦給父母閱讀,也推薦給每個人閱讀,發現自己可能停留在兒童的面向、持續兒童式的心理反應著外在事物、甚至投射與推卸到別人身上,開始進行自己未完成的成年禮,同時也保留孩子一般充滿創造性的能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