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一個人再也無法思考或言語時,一想到這種可能性,就會戰慄發抖,而這也是為什麼,一個誠實的人在面對命運的時候,應該安然處之的原因。我跟自己訂了一個秘密的約定:絕不生活在能力被老病所癱瘓的情況下。就像馬克白所說的:讓我們死於工作中吧!」
——Sigmund Freud
他在四十年前,寫給別人的信上就這樣做了約定,而在死前,仍忠實的完成了、堅持了自己的自由意志,接受安樂死。
到底要怎麼樣認識一個人呢?而我,又是為何失去日常的交往與相處能力,非得透過如此層層疊疊的資料來「學習」認識一個人呢?
很高興有你們的陪伴。
這場讀書會,源自一位長期守護天母書廬的老朋友,曹永洋老師贈送的《佛洛伊德傳》。在得知這個訊息的前一天晚上,我做了一個夢,夢見在一間獨立書店裡挑著筆記本,挑到一本木製封面、彩虹漸層、比口袋大一些的筆記本,內頁也是彩虹。我拿了兩本,490元,在櫃台結帳時發現自己的皮夾只有100元鈔票,發票打出來的剎那,店員大喊恭喜我中獎了,客人與老闆層層把我包圍,攝影機與鎂光燈要我與筆記本合照。得獎前,要將筆記本扉頁的一首詩讀出來,是一首拗口的、標點符號的圖像詩。讀完才發現也是一首藏頭詩,要重讀一次藏頭的部分⋯⋯醒來之後,隨即看見老闆娘陳昭璇老師的訊息:曹老師要送我一本《佛洛伊德傳》,以及他要送我一本《沒有獨立書店意識的年代》。
這對我是有相當難度,但確實是我有興趣的主題,隨即就開始了找書、挑書、啃書的過程。
大概就是這次準備演講的參考書籍⋯⋯我是真的很想要回到佛洛伊德的那個「時代」,那既是浮華而頹廢的十九世紀末,工業革命的火車頭也逐漸加速,科學來到實驗室裡,醫學來到能治癒許多疾病前一刻的黑暗,聽診器血壓計心電圖X光,僅有各種症狀描述診斷卻無有效治療,大概就是S與O,還沒有很有效的A的那種年代。哲學家、小說家、詩人、畫家、音樂家倒是在歐陸綻放出了異常的光芒,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。
那個時候的臺灣,又是怎麼樣的呢?在清國的統治之下,經過戰爭後不得不開放的通商口岸,臺灣一時成為眾商雲集之地,衰頹的清國已無法銜接上國際事務,各國之間在臺灣的爭議以及商船的保護,還得要英國海軍居中仲裁。許多的宗教思想、熱帶醫學的第一線探究也跟著來到臺灣,直到1895,轉眼間,又踏入了一個新的殖民體系之中。
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,也尚未飄洋過海,雖然在1920-30年代已有日本的精神科醫師曾前往維也納拜訪佛洛伊德並翻譯著作,但當時作為南進基地的臺灣,想來身體方面的醫學是比心理方面重視許多,畢竟歐陸也才逐漸從機械化的身體病變,轉向對心裡的探究。關於這點,《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——從台灣到日本》一書,論述了最初的台灣文化精神醫學史。
那遙遠的19世紀,隔了時間,也隔了空間,真的是很困難的一個挑戰啊。
閱讀中的摸索
這本志文的《佛洛伊德傳》是自傳,也因此隱藏了很多訊息與事件,反而在談精神分析理論的演變史,實在不宜作為入門閱讀。《佛洛伊德:幽微的心靈世界》是遲遲才決定的書單,由美國精神科醫師寫成,立場明確,就是一個偉人在他心中殞落為江湖郎中的過程,因為太多生前被隱藏的手稿及信件陸續的出版,使人可以更仔細檢視佛洛伊德的為人,發現大有違反醫療倫理之處,強硬的逼迫病患接受他的詮釋或建議,而導致悲劇,似乎不算少數。
五南的《佛洛伊德》,奧利地傳記作家所著,強調生平與歷史事件的連結性,忽略了精神分析理論。佛洛伊德的個人與精神分析理論發展交織,略而不談將會少了很關鍵性的部分。
楊照的《頹廢、壓抑與昇華,解析夢的解析》是誠品講堂的出版,簡單好讀,但密度稍嫌不足,偏向精神分析理論在文化、藝術、文學方面的影響與流變,這確實是另外一個學院的論文主題了。透過這本書又可以連結到《世紀末的維也納》,也是提出十九世紀末為頹廢(décadence)主義的論著,這樣不斷逐漸崩毀的奧匈帝國體系,直至一次世界大戰,卻在崩毀的前一刻有燦爛的花火。
那幾本漫畫是蹲廁所的好物,讓人很容易重回歷史情境之中,《漫畫佛洛伊德》、《漫畫榮格》等等一系列都已經絕版的書(2004出版),來自日本,好像從國中就曾看過這樣的書了?
《劍橋插圖醫學史》與《瘋狂簡史》是位美國醫學史家Roy Potter的經典著作,也是過去醫學史課程的教科書,按照主題分為章節,從疾病史、醫學的起源、基層醫療、醫學科學、藥物學等層層相互交疊而演進,醫學史實在是不太光彩的一段歷史,他和現在醫療有辦法達成的治療實在是相去甚遠,各種不太有療效的治療,以草藥和最基本的化學提煉物質為主、傳統的希波克拉底式的致病論述、直到19世紀都仍然持續。但身為醫師,確實有必要知道我們現今所使用的技術究竟來自怎樣的背景,這般自19世紀下半以來,實證主義作為主導的態度,確實達到了現今的成就,但鐘擺想必會持續來回擺盪。
《瘋狂簡史》很簡短地論述了從過去到現在,對待「瘋子」的社會觀點的演變。從惡魔附身,到啟蒙時代機械觀的身體疾病,浪漫主義時期的人道治療——道德治療與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「瘋狂交易」,神經質成為了一種時尚。後續淪為政府監禁罪犯與宗教道德敗壞份子的療養院,而治療效果奇差,人滿為患,衛生與各方面狀況極糟,但醫師們放棄治療的結果是,更為仔細的觀察病患的症狀,將他描述出來,醞釀了敘述式症狀的現代精神醫學。
至此我發現,一個時代承接著一個時代,佛洛伊德的時代,也必定承接了過去的時代殘餘,將以他身處時代的樣貌,以他自己為主體重新做出一個新的回應。
真正的起點
是Peter Gay的《弗洛依德傳》,三大冊,融會歷史與社會情境、生平事件、精神分析理論而成的最佳佛洛伊德傳記。我的演講以這冊書做為主軸進行準備。
一開始閱讀這本書的困難之處在於,他會將:生平事件/後續的影響/與理論的關係,這三件事情分別敘述在不同的章節,沒有辦法非常連貫的發現他們之間的連結關係何在,需要來回翻閱,將同個主題的論述彼此交叉比對一下。
最後又會發現這點非常有幫助,因為他在每個章節最後,會將一個時期的所有事件,再用一套哲學觀點來嘗試做統合性的解釋,儘管有些名詞非常生澀:自然主義、達爾文主義、拉馬克式的、牛頓式的⋯⋯但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總結概念。
最好的是詳盡的出處與附註,直接將佛洛伊德的手稿或信件的原始內容節錄出來,再用作者自己的方式解釋,這種節錄出來的資料很容易讓人進入狀況,也能了解佛洛伊德的為人可能是如何,我在我的簡報中也放入了大量的這種節錄,為的就是讓大家能有一種「與佛洛伊德在對話」的感覺。
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,翻譯稍微不太通順,且支線太多,尤其是與每個追隨者發生的故事,從親密到決裂的過程都分別用章節詳盡敘述。這個對於初讀佛洛伊德的人來說會是個障礙,但有一點很重要,也就是因為有了這些爭論與辯證的過程,才讓佛洛伊德得以確立到底什麼是他要的核心概念。
《超越佛洛伊德:精神分析的歷史》是在探討佛洛伊德以降的「當代精神分析」理論流變,後續的學者開枝散葉,各自從佛洛伊德拿了一些,否定了一些,變化又修正了一些,但確實可以說是屬於「精神分析學派」,而各個學派之間,就如同佛洛伊德他復興了如希臘時期的各個學派團體間的競爭,這些精神分析學派,加上心理學更多的學派,形成了非常多元的樣貌。但對心理工作者來說,並沒有說「我就是屬於哪個學派」這樣的論調,而是偏向或喜好。
夢的解析
一直到直接讀了《夢的解析》原著,才更有佛洛伊德直接在和我對話的感受。
那是一種自溺般地喃喃自語,因為書的作者,想必就是一言堂了,他很喜歡先用:想必大家應當會覺得奇怪⋯⋯想必大家聽到這邊難以接受⋯⋯做為論述完的一個轉折,然後再繼續用極度說服的口吻與加強的證據來證明。這樣的方式,想必是一個很害怕自己不被肯定的一種口吻。
文筆是流暢的,甚至具有文學價值,讓人一不小心就會被他說服。非常喜歡文字遊戲,包括各個語言之間跳接的聯想,還有德語同字不同義或近義的連結。我沒有辦法真正好好將這本《夢的解析》給讀完,裡頭大量夢境的分析與兒時經驗的湧現,讓人相信是一本自傳,但他又會在關鍵處保留不說,因為他說,他應該有對讀者保留個人隱私的權力。
一邊向他人展現膨脹的自我,期望獲得肯定,但卻又深怕受到傷害而選擇隱瞞部分。到底是為什麼,使他只能透過展現自我的脆弱與隱密來得到肯定呢?
向自己內在發展的人,應當是希望建構起自己一方王國與世界的那種情形吧。他對外在世界與社會具有一種抗拒,因為不被肯定而抗拒,這從他在醫學會上的論文報告被批評即可得知。那種期望成名、期望成就做為人生目標而發展起來的脆弱性質,在佛洛伊德的身上一覽無遺。結果就是一種自我價值與形象的不確定性,甚至到了有點borderline的程度,陸續與過去的老師,還有追隨者,包括阿德勒和榮格決裂,不能接受別人對他的理論有一絲毫的質疑,獨裁如同暴君,有點paranoid。
同性戀的特質也是我很感興趣的部分,這應該和他心中的父親形象有關,再重疊到布呂克、布羅伊爾、梅涅等老師身上,然後轉化為弗里斯、阿德勒、榮格、費倫奇等等的同性情慾。他不可能沒有自我察覺到這點,也在一些私密的信件中透露出來。每一次的決裂都像是情侶分手一般,只是他們用的是精神分析的診斷性的語言,彼此分析,彼此攻擊,這種濫用術語的情況確實帶來一些很不好的結果,如榮格所述,有些追隨者像是乞求父親的賞賜與稱讚,有些是持著這樣的術語開始做另外一套不一樣的事情,但又假裝跟原本一樣。
弗里斯的陰影一直是他最不願意被別人看見的部分,在晚年弗里斯的遺孀欲出售,佛洛伊德早年寄給弗里斯的信件時,他非常耿耿於懷,希望全數買回銷毀。
更幽微的歷史脈絡
精神醫學史旁枝中,還有「動力精神醫學史」,精神科醫師與史家Henri F. Ellenberger,四大冊的《發現無意識:新動力精神醫學的歷史與演進》從薩滿巫醫,中世紀神父告解,再往動物磁性論、催眠、最後才來到了近現代許多被遺忘的醫師曾提出的觀點,讓佛洛伊德的「原創英雄」從神龕上請下來,讓每一個原創的觀念都回到提出者身上,這確實是一個除魅過程,我們都以為一切都是佛洛伊德提出的,但其實不是。
醫師的觀點確實提供了不少幫助,因為我可以從中找到我熟悉的思考方式,加上他有一點讓我非常驚艷,他可以重回到那個歷史時代,以那個時代的醫師應有的認知與觀點,討論一個「醫學議題」。
醫學議題在現代就是,像是醫師們早上晨會、或是醫學會的場景:一個疾病的診斷方式,或治療方式是不是有一些新進展,過去哪些認知又被推翻,新的理論已經被什麼證據證實,我們來修正整個觀念。
他居然可以在書中重現19世紀末的討論,讓我備感熟悉,因為那確實就是醫師在討論與爭執的語言,這太誇張,也太厲害了。例如:有了火車之後就會有人被火車撞,被撞的人之後就會有下半身癱瘓或全身癱瘓之類的狀況(railway spine, railway brain),也會心情憂鬱。那歇斯底里症的人也會下半身癱瘓及憂鬱,所以被火車撞的人,也應該是一種歇斯底里囉?還是不是呢?催眠對他們都有療效嗎?
另外有個問題是,作者的論述非常「脈絡化」,好像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反應時代的角色,失去了每個人作為個人的主體性。這又引發了我對個人主體性的疑問。
這四冊書實在難讀,太難讀了,我也只先找了兩冊,但未來有機會是該好好讀完。
未完
《精神分析引論》是他在大學上課的一系列集結,但時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最著名的自我、本我、超我的理論尚未成形,整體來說是《夢的解析》,以及中間著名個案論述中,許多雛形概念的系統化整理成冊。晚年的《精神分析新論》應該就會將世界大戰對他影響最深刻的死亡驅力加了進去。
從這個節點誘發了我對另一個節點的興趣,《哈布斯堡的滅亡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史,都是非常不熟悉的部分。中間德國的威瑪共和及希特勒的崛起,還有在奧地利被希特勒侵略時,維也納人不用特別學習,便自主的開始對猶太人無差別攻擊,與德國人花了四五年的時間,截然不同,使我深感好奇。
鼠人、狼人、小漢斯等經典個案的raw data已由心靈工坊出版成冊,想來是還沒有能力去駕馭的。文學作品如《伊底帕斯王》、《浮士德》及許多歌德作品,還有許許多多的未完。
真正的後記
整個準備過程大概四五個月,我也經歷了許多不同的自我內心的風暴,來自於脫離現實住進書中,來自於不能真的好好聆聽他人而假裝在聆聽,那種無法真心對待與認識別人的一種虛偽,卻讓我要這種自討苦吃又自得其樂的方式來認識佛洛伊德。
書本帶到遙遠的時空,但真正的意義是與現在的自己對話。
我想像佛洛伊德在跟我對話,在夢中跟我對話,也確實的穿越時空在他的作品與我對話。我說的話就要飄散到太廣闊的無意識疆域之中,被那些自己的風暴給吃掉。也讓我在還沒演講前就做了一個夢:夢到我就是正在演講的那一天,大家聊天的聲音蓋過了我的聲音,沒有人在聽我講話。
我的自我價值也在兩端之中擺盪,自卑生出自負,自信則生出謙卑。
謝謝你們願意聽我說,在這麼長的一場夢之後。
那個還停留在過去某一點的夢中的小孩,可能沒有被性侵也沒有什麼伊底帕斯情結,但因為有了你們的聆聽,也許能開始真正的和此時此刻進行對話。
同一天,也正是奶奶第一年的忌日,也許他早已遇見了這一刻的發生。
謝謝你們共同成立了這一刻。
曹永洋老師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